千年不朽的傳奇

佛 聖 主 菩 薩〈廬山慧遠大師〉

· 佛聖堂 起源

淡水佛聖堂總堂供奉的佛聖主菩薩就是廬山慧遠大師。慧遠大師乃東晉時代之佛教領袖,涅槃成佛千年後,聖脈牽引,再興寶島弘揚佛法,新佛轉世,大轉法輪,當今佛號--佛聖主菩薩。

broken image

一位曾經真實存在這個世界的佛僧,曾在烽火雜踏中穩固佛教淨土的風雲人物。以下概略敘述慧遠大師生平…

東晉時期國家分裂,戰亂連連,百姓生活困頓,朝不保夕。慧遠大師一生正是處於這個動亂不安的封建時代。慧遠大師,東晉高僧(西元三三四︱四一六年)俗姓賈,雁門樓煩(今山西省崞縣)人,淨土宗初祖,廬山白蓮社創始者。十三歲時隨舅父令狐氏遊學許昌、洛陽,二十一歲時原想尋找隱士范宣子遁世隱居,因路途阻塞而未成行。聽說高僧道安大師在太行恆山(河北曲陽西北)講經傳法,遂偕胞弟慧持慕名前往,聽道安講解《般若經》,豁然開悟,嘆曰︰「儒道九流皆糠粃耳」。此言並不表示慧遠大師徹底否定儒學,他還曾以老莊學說解釋《般若經》。

慧遠大師敬仰道安佛學,遂與胞弟慧持落髮俱投道安座下受業,兄弟倆勤學奮勉,精進修行。慧遠大師博覽群籍,於儒︰精通《周易》、《毛詩》、《三禮》;於道︰尤其專擅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義理學說,於釋︰擅般若、涅槃、禪觀、淨土。慧遠學說融攝法性本體與彌陀信仰,主張形滅神存之說,亦提倡因果報應之教。 慧遠大師二十四歲即登講席,代替正臥病的道安大師講《般若經》,慧遠先引《法華經》詮釋實相,但因經典義理高妙深奧,台下聽眾難以通曉,慧遠更進一步引用《莊子》的〈齊物論〉來詮釋實相的道理,使疑惑者皆悉曉然,博得滿堂喝采。為此,道安乃聽慧遠不廢俗書之議。慧遠大師神明英越、性度宏偉、智高妙慧,具有豐富渾厚的佛學、文學涵養。道安常讚嘆他說︰「將來使佛法流傳於我國的人,恐怕就是慧遠啊!」

慧遠大師處於政局動盪的亂世時代,幾番流離顛沛,不斷的遷徙,依然不改其志。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(西元三七九年),前秦國主符堅遣兵圍攻襄陽,欲藉機奪取道安稀世之才,襄陽太守朱序深知符堅敬重道安,拘道安以求自保。道安因襄陽大難在即,為免弟子遭受戰禍,事先發配弟子分批離開襄陽,慧遠乃告別恩師,率僧眾數十人南下荊州,暫住上明寺,再往羅浮山(今廣東省增城縣),途經潯陽(今江西九江市),乍見廬山之巍峨靈秀,乃修行佳境,欲在此定居。慧遠與僧眾暫歇於此地的一處精舍,卻發現精舍離水源甚遠,求水困難,頗感遺憾。

一夜裡,慧遠夢見一位白眉白鬚老者向他恭敬作揖,提醒他︰「此地清泉在等待真心修行的聖者,明早請您用手杖擊地叫醒它!」翌日,慧遠執杖來到松樹下,以杖叩地誠心說道︰「天若助我棲止於此地,請讓這裡的土壤冒出清泉。」語畢,一股清流不斷從地面湧出,最後竟汩汩成溪。慧遠一行人便在此安居修行,所住精舍被稱為龍泉精舍。

在當時,慧遠同門師兄慧永(西元三三二︱四一四年),已早先棲止於廬山西林寺,與慧遠久別重逢,滿是歡喜,因為龍泉精舍太過狹小,多有不便,邀請慧遠至西林寺同住。搬入西林寺後慧遠發現西林場地亦不寬敞,隨著跟隨弟子日益增多而更形擁擠,寺小僧稠,讓慧遠有意離開西林寺,前往當初欲行之處羅浮山。

當地刺使桓伊聽說了這件事後,特為慧遠在廬山東側的香爐峰下建造一座宏偉寬敞的佛寺,名為「東林寺」,慧遠大師即在此傳法,三十餘年影不出山,跡不入俗,直到八十三歲圓寂為止不曾離開過此地,平時送賓遊履以虎溪為界限,從不逾越。

在廬山三十餘年歲月是慧遠大師佛教生涯的黃金時期,是廬山佛教文化一大光彩,廬山也因慧遠而成為佛教中心。東林寺落成後第二年,道安大師圓寂於長安五重寺,消息傳到廬山,令慧遠深為哀痛,發奮立志更加精勤修行以報師恩,端正僧團,宏揚佛法,利益眾生。慧遠大師追隨道安約二十五年。

慧遠於東林古剎隱居修行,仍與全國名僧保持密切聯繫,致力於經典之研究,講經說法,譯經流傳,撰寫著作,拓展宗教活動,深得各界之士敬重。慧遠常常感慨江東之處,經典不夠完備,禪法無聞,律藏殘缺,遂命弟子法淨、法領等人,遠赴西域尋經以傳譯之。

由廬山到西域路途遙遠艱困,又逢戰亂,令慧遠十分擔憂弟子安危。領受師命的弟子們無畏艱苦,毅力勇猛,越過飛沙走石的酷寒沙漠,翻越冰天雪地的寒山,歷經多年出生入死的冒險危難,終於取得《禪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以及戒律梵本等兩百餘部的經典,返回廬山。往後更艱鉅的工作正要展開,為了將大批梵文經典譯成漢文,慧遠大師四處禮請譯經高僧,務必要將經典完整譯出流傳。每逢西域三藏來華便殷勤咨訪。

太元十六年(西元三九一年),一位來自北天竺罽賓國(今喀什米爾)的沙門,名叫僧伽提婆,適逢南遊至潯陽,來到廬山附近,他的博學引起慧遠的注意,便迎請入山協助譯經,逾時六年譯出《阿毘曇心論》、《三法度論》,並為之作序,標與宗旨導讀。慧遠又自長安迎請佛馱跋陀羅師徒四十餘人,至廬山參與譯經工程,後來順利譯出《達摩多羅禪經》。慧遠除了宣揚大乘般若學,亦提倡小乘禪學,在慧遠的大力推廣下,使禪法因而興盛於江南和江東,實為慧遠努力所成。不久,有位曇摩流支法師來到中土,曇摩流支法師善於背誦《十誦律》,慧遠立即迎請他到廬山完整譯出《十誦律》。

由於慧遠大師的努力不懈,得使多部經典於亂世中廣傳流佈。

晉安帝隆安五年(西元四○一年),鳩摩羅什(西元三四三︱四一三年)至長安弘法,鳩摩羅什是龜茲人,初習小乘,後入大乘,得龍樹大乘空宗之學。羅什甚受後秦國主姚興敬重,將他供養宮中為國師。慧遠大師早聞西域羅什通經達教,得知羅什來到長安,立即遣派弟子曇邑致書問候,並向羅什提問大乘奧義。羅什亦早聞東土慧遠之名,修書致函,從此兩人書信往返切磋佛法義理,思想上頗多交流,羅什十分欣賞慧遠的博學多聞、智慧高深、辯才無礙,讚嘆慧遠是「東方護法菩薩」。

羅什在四○五年譯出龍樹菩薩所著的《大智度論》百卷,特地派人送往廬山,並請慧遠為之作序,此時慧遠已經七十多歲,仍然精神奕奕詳讀全論,認為論文繁廣難解又長達百卷,於是挑選精華部分,刪略繁難文句,作成《大智論抄》二十卷,方便初學者了解。廬山東林寺成為當時南方之地佛教中心,與鳩摩羅什所居止之長安中分天下。西元四一三年,鳩摩羅什大師圓寂了,兩人書信交流長達了十二年,卻始終未曾謀面。

東晉重臣桓玄(西元三六九︱四○四年),為人自負文才,認為僧人無一不是諂媚權貴,曾勸慧遠罷道從政,多次挑戰慧遠的佛教立場,慧遠均展現高度智慧,以敏捷的思路回絕,絲毫不作阿諛諂媚、逢迎權貴的姿態。慧遠的威儀讓桓玄不敢多加問難,對手下言曰︰「此乃生平所未見。」西元三九九年,桓玄入京師任丞相之職,總攬朝政,為了顯現自己的雄才,大興改革,以整頓蕪雜僧團為由,決定汰洗僧眾,範圍不限京師,而是遍及全國。

桓玄修書詢問慧遠的看法,慧遠覆書坦陳己見,爭取缩窄汰洗範圍。桓玄下令三類僧眾得免汰洗︰一、修禪養志之人。二、奉戒無虧之人。三、宣說義理之人。另外,因桓玄對慧遠個人的尊重,明令免除捜簡廬山僧團,曰︰「唯廬山道德所居,不在搜簡之列。」

繼汰洗僧團之後,桓玄又提出一項改革︰提倡「沙門敬拜王者」的主張。理論是︰王侯之德通於天、地、神明,……。桓玄重視聲名,主張沙門必須敬拜王者,其實隱藏著野心。出家人到底該不該敬拜王者?桓玄所提的主張引起朝野的爭論,於是桓玄又修書請教慧遠大師。大師剴切回應曰︰「袈裟非朝宗之服,砵盂非廊廟之器,塵外之容不應致敬王者。」並撰《沙門不敬王者論》五篇提出異議。平息了一場爭論,也保住了傳統佛教,足見慧遠大師的德高望重。慧遠大師的德風行儀遠播,各地文人、名僧、雅士紛紛前來依止修行,如︰彭城(今江蘇銅山縣)劉遺民、豫章雷次宗、雁門周續之、新蔡(今河南汝陽)畢穎之、南陽(今河南南陽)宗炳、張季碩…等人,皆捨棄世間名利,紛紛親近大師辦道,成為慧遠大師的在家弟子。他們皆因深信因果報應、輪迴轉世之說,隨大師修學淨土法門,專念彌陀。

名士謝靈運負才傲俗,亦對慧遠大師肅然欽服,而為大師在東林寺開鑿東西二池,廣植白蓮。晉元興元年(西元四○二年),慧遠大師率眾一百二十三人,於般若台阿彌陀佛像前,建齋誓願,創建白蓮社,共修念佛三昧,以期求生西方淨土,各名士賦詩讚詠淨土,詩集合書名為〈念佛三昧詩集〉,慧遠大師撰序。安帝義熙八年(西元四一二年),慧遠大師胞弟--於四川弘法的慧持法師圓寂了。兩年後,安帝義熙十年(西元四一四年),慧遠大師的師兄慧永法師也圓寂了,慧永法師是一位清修自律的苦行僧,於小小的西林寺中嚴謹持戒,精勤修行,與世無爭,一心念佛求生淨土。圓寂前自行整肅儀容、雙手合掌告訴隨侍床側的弟子們︰「佛來接我,我要走了。」慧持與慧永的離世,讓慧遠大師更加肯定持戒修行的重要。

慧遠大師畢生澄心觀想念佛,曾經三次定中見佛,親見聖相。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(西元四一六年)七月,慧遠大師在東林寺般若臺的東龕,方從禪定中而起,忽見阿彌陀佛金身遍滿虛空,圓光之中,有諸化佛,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分侍左右。又見水流光明十四支流注上下,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。阿彌陀佛告訴慧遠曰︰「我以本願力故,來安慰你,七日後往生我國。」慧遠大師又見諸賢先往生者︰佛馱耶舍、慧持、慧永、劉遺民等皆在佛側,皆向前作揖︰「師志在先,來何晚也?」。慧遠大師對身旁弟子法淨、慧寶說︰「吾始居此十一年中,三次親見聖相,今日復見,吾往生淨土是必然之事。」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八月一日慧遠大師開始身體不適,心有預感,更加精進念佛。

到了八月六日,大師病危,諸位弟子、大德耆老焦急勸說以豉酒治病被拒,大師不願飲酒破戒。弟子又請飲用米汁保住體力,大師也不肯,只是默念佛號。一位大夫建議不妨飲用蜜汁調調氣息,慧遠大師託詞需查閱律典是否可以飲用?然弟子查閱不到一半,慧遠大師就端坐圓寂了。弟子們不忍依照大師遺囑將屍骸暴露在松樹下,於是與潯陽太守阮侃將慧遠大師葬於東林寺西嶺,用石為墳將慧遠遺體安葬石室中。詩人謝靈運為文建碑,宗炳立碑寺門,張野作序。廬山東林寺成為我國著名的佛教淨土宗發源地之一。因慧遠大師倡導彌陀淨土法門,後人敬尊為淨土宗初祖。慧遠大師於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(西元四一六年)八月六日圓寂,得壽八十三,距今一千五百多年了。

慧遠大師一生致力弘化,德感朝野,得到數朝帝王的追封諡號︰晉安帝義熙年間,皇室下詔封賜︰〝廬山尊者〞〝鴻臚大師〞以及〝白蓮教主〞;唐宣宗大中元年(西元八四七年)追諡號為〝辯覺大師〞;南唐升元三年(西元九三九年)諡〝正覺大師〞;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(西元九七六年)諡〝圓悟大師〞;宋孝宗乾道二年(西元一一六六年)諡〝等遍正覺圓悟大師〞。

慧遠大師生平著作無數,論序、經序、抄序、心序、答書、詩集很多,有︰《法性論》、《三報論》、《沙門不敬王者論》、《沙門袒服論》、《大乘大義章》、《明報應論》、《辨心識論》、《萬佛影銘》、〈大智論抄序〉、〈阿毘曇心論序〉、〈三法度論序〉、〈妙法蓮華經序〉、〈念佛三昧詩集序〉、〈廬山東林雜詩〉、〈廬山出修行方便禪統經序〉、〈報羅什法師偈〉、〈釋神藏〉、……等,大多已佚失,但部份著作文獻至今依然流傳,廣為各界宗教、學者探究,佛教界更尊崇慧遠大師為「佛僧」,正法恢弘可見一班,其萬世景仰之德風昭垂千古。

 

願一切有情眾生---

皈依佛 善根深植皆有覺悟心

皈依法 超凡入聖皆得清淨行

皈依僧 煩惱斷盡皆現光明路

 

 

淨土宗脈佛聖法脈

妙傳心語 每週三於Line/Wechat 微信/Facebook 圖文分享

誠摰邀請您! 阿彌陀佛!